##EasyReadMore##

June 14, 2018

[浮光] 悸動


我們一起度過了一個靜謐的下午
夏天
蟬聲隱隱約約
對話
共享同一首音樂
我們交談
凝視


僅僅如此

Read more »

May 30, 2018

[浮光] 無人月台


我站在空無一人的月台
世界支撐不了我
於是我下摔
摔得


離破


誰還記得我呢
誰還知道我呢
無人的月台
我摔下去誰知道我呢


我在這裡
我在這裡
我在這裡

無人
無聲



車燈喊了進來
喂——

我才看到自己
竟因為破碎不平的裂口
閃閃發光

Read more »

April 16, 2018

[浮光] 浮游於世

我是一顆沒有殼的蛋
從母親的身體排出
沒有父親賦予我性別
沒有世界賦予我性別

而我殘留在親密的布料上
因我無性別
沖刷 揉搓
混雜著汗與體液的酸味
順著水流到了下水道

我是一顆沒有殼的蛋
我浮游於世
一生漂泊
流轉在污穢與晦暗之間


只有更深層的幽暗

Read more »

April 8, 2018

[浮光] 床間日常

臉頰貼著你光滑的胸口
指尖撫過你光滑的臉
我用手讀取你的樣貌
粗軟 毛髮
平坦 額頭
粗粗的眉毛
向下陷落
深邃的眼窩
向前隆起
高挺的鼻子
圓而寬的鼻頭
陷落 突起
硬而短的髭鬚
嘴唇的細紋
略為乾燥
略薄的唇形
虎口剛好嵌進下巴的角度

左臉頰
微微凸起的小痣
較我的厚的耳骨
厚厚的耳垂

捏你的臉頰
掐你的胸
指頭在胸間來回
你感受到了嗎
我把那句話
那句老話
直接燙在你心臟
Read more »

February 12, 2018

[倒影] 世界

我們所認知的世界,並不是真的世界的全貌。是國際強權、媒體、意識形態構成的巨大虛構體,在這之中,人們理解的是片段的、被截取過的、四散的資訊,因為太過龐大繁雜、五花八門,多到難以解讀所以以為這就是全世界的樣貌了。

其實別人所認為的世界可能跟你完全不一樣。

以最近的流行用語來說明這個巨大的虛構體,同溫層有著類似的概念。

在台灣,受到美國、日本的影響最大,偶爾加一些歐洲、韓國,以及中國。

聚焦到文學上,歐美文學(以英法文為主)、日本文學翻譯的數量既多又豐富,新作的翻譯速度也很快。然後其他國家的呢?不是白人到各地生活,再以他們熟悉的語言寫下來;不然就是跑到歐美發表的非白人,寫下他們曾經遭遇的生活。

在這之外,我們講得出非洲有什麼文學作品或作家嗎?(柯慈?柯慈是白人而且用英文寫作。)中東呢?(姑且不談《一千零一夜》那種經典,講時代近一點的。《追風箏的孩子》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在美國用英文寫作。最近很紅的以色列作家艾加‧凱磊用希伯來文寫作,可是以色列是美國的好朋友啊。)

回到台灣附近,韓國文學呢?有一些,大多來自翻拍電視、電影的原作。有多少人知道韓國有個多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高銀呢?我們只知道村上春樹。然後東南亞地區,
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緬甸、印尼、柬埔寨    ,扣掉華文作品,幾乎連僅僅是資料都沒有中文,什麼鬼也不知道。

地理關係上的鄰居、新住民的家鄉,我們對距離我們如此近的「世界」近乎一無所知。

文學只是冰山一角,除了文學和有利資源(石油、勞力)之外,其他部分的了解也相去無幾吧。

輾轉來到我手上一月份的《The Big Issue》,開啟了一扇窺探東南亞文學、藝術的小窗,
讓我首次看到了來自印尼的小說,這是件讓人感動又興奮的入口。

「赤道二三五・東南亞文學論壇」讀本翻譯計畫

印尼讀本《亞悠.塢塔米》

但是這個活動已經結束了    。

不過就算理解世界全貌又如何呢?打開真理之門嗎?不理解不會怎麼樣,多理解也不會過得比較快活,不會比較有錢,不會比較健康,大概也不會比較快樂。

即使如此,我還是想知道。

赤道二三五

這可以說是文化偏食的現象。
前一陣子有搜尋過這些冷門文學作品,
弄來一批簡體中文的韓國文學,
不過我都還沒看,呵。
拉丁美洲抄了一些作家名。
其他就是一些文選總集。

今天再接再厲搜尋到了〈死前必看五本非洲小說〉,
開頭寫:「試數數死前你要看的五本非洲小說?第一本是?怎樣,數不出來?」
來自香港的網站:Outsider
想看也只有英文版。

來自朋友的推薦筆記:越南阮清越、阿斯圖里亞斯>瓜地馬拉 索忍尼辛>蘇聯 馬丁松>瑞典 哥迪墨(女)>南非 多利斯.萊辛>伊朗 奧利弗.夏發克>土耳其 塔哈.海珊>埃及  吳邦雅>緬甸 非洲小說...一定要讀的是跟狄更斯齊名的阿契貝R 菲律賓作家卡洛斯.卜婁杉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Read more »

[浮光] 塵

Dust in the wind
你我都是風中之塵
風中之塵曾是你我
自我們表層剝落的一部分
飄浮到空中
落下到每個角落

飄浮  飄浮  飄浮
是你不順的呼吸聲
是我落拍的心跳聲
我們把彼此的殘缺放進胸口
才成為完整
你是我生命累積的
證據落塵

我們住進彼此的牢籠
窗外的光線閃過窗簾照入

光裡細細小小的懸浮塵埃
外面的藍天用遠望比較自由
也許如此
才甘心受困在
你我製造的厚厚的塵之中
用手指頭畫出了
小小的城堡

吞沒
湮滅
從此隔離於人世之外

Read more »

December 29, 2017

[戲語] 《血觀音》無雷心得

這兩、三年追的院線片不多,在上次《大佛普拉斯》又沒跟到之後,我終於趕上看了《血觀音》。
(原本還想繼續趁勝追擊《Star War8》,但太累就放棄了。)
先說整體的感覺,它是一部很完整的電影,各部分的完成度都有一定水準,但是個人認為並沒有金馬獎評價來得這麼高,感受不如預期的驚艷、衝擊與糾結。
技術上,《血觀音》最精彩的地方在於美術,整體的美術都很到位,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把台灣說唱的電視節目轉化成具有美感的設計呈現出來,以及主視覺的人物畫像也很有味道。而導表演上,母女三人微妙的感情與互動刻畫得非常細膩,之間的親密感的差距呈現地十分合理和到位。

除了這兩點外,最大的缺憾是劇情其實沒有什麼意外性,發展的方向很好猜,畢竟這年頭大家《紙牌屋》都看很多,胃口都被養壞了,只能說劇本是穩紮穩打,合理,但缺乏一些創新。
至於在選角方面,除了柯佳嬿,和議長存在感薄弱了一點,其他主要演員都是一時之選,
對戲的部分也都可見其火花。但是在角色塑造部分,因為反差不夠大,所以張力被削弱了許多,演員也少了一些發揮的空間。雖然這部戲感情流露的表現是比較內斂的,可是在那些停頓的時刻、留白的時刻,又不足以讓觀眾窺見在平靜湖水之下的暗潮洶湧,營造的反差不夠大,造成的衝擊與糾結的力量就小了許多。
還有一些較瑣碎的,配角的轉折鋪陳不夠,角色鏡頭很多但只表現出功能性,因為會牽扯到劇情就不多說了。
還有比較可惜的一點,說唱電視節目雖然是個很大的亮點,但是它和主要的故事內容幾乎是沒有連結的。沒有連結,就很容易斷裂,將說唱的部分從電影中全部抽掉,其實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或許它想藉此反諷傳統價值中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或者其他,
不過就算如此依然很薄弱。
試想在若干年後,和友人聊天聊起《血觀音》,我們可能會說這部電影的劇情如何如何,
那個誰和那個誰為什麼這麼做,他的角色動機是什麼,該聊的都聊完後,突然有人說:「是不是有阿公阿嬤在說唱......」然後另一個人回:「對耶,不說都忘記了還有這個!」沒有連結,就容易遺忘,縱使它再精彩。
這是一部佳作,但是距離神作還有些距離。

Read more »